如何打通农产品触网“最初一公里”?生产种植数字化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4-03-25 作者: 产品中心

产品详情

  过去一年,从餐饮、服饰、快消到医药健康等行业,从终端零售、仓储物流、到生产制造等环节,各个产业链条上的参与者无一不在加速推进数字化,但农业最上游的生产种植环节仍是数字化“盲区”,也是互联网公司重点攻克的难关。 “几年前,我们在农业生产上的瓶颈问题是产后运不出去、卖不出去,随着大数据,尤其是线上销售以及创新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农业生产上的瓶颈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的瓶颈问题是我们农产品质量还不够稳定,销售市场大多只标价格而没有标准”,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天津农学院教授田淑芬向南都记者表示,如何稳定生产、保证质量是农业数字化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争相布局数字农业,大多从仓储、物流和销售环节入手打通“农产品上行”。

  但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总经理李少华看来,农产品上行最难的是“最初一公里”,即从产地到仓储中心的第一个环节。

  以廖梦梦所在的西双版纳甜糯玉米产地来看,西双版纳距离北上广深都有数千公里,以往只能以云南省内销售销售为主。

  “甜糯玉米是我们西双版纳每家每户从小日常吃的东西,很多游客过来吃也都很认可它的口感,但这么多年一直没走出去”,廖梦梦向南都记者表示,原因主要在于通过传统渠道运输时间过长,“批发商业市场订货量一般不大,最多1吨到2吨,达不到发整车的量,发整车可能要10吨起订,因此我们要走物流拼车,物流车可能要到昆明中转一次,再到另外的地方中转一次,这样把时间拉长很多,我们的玉米从产地到上海批发商业市场最快也要一个星期到10天。”

  33岁的廖梦梦,是西双版纳傣鲜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及西双版纳仓地甜糯合作社的创始人,目前80%的产能供应给阿里平台。

  在廖梦梦看来,集中采购大幅压缩了物流时间和成本,其次是让农产品可以等到自然成熟后再采摘。“我们当天下午装车,只需要8到10个小时,第二天一早就能到阿里的产地仓,接着再发往全国,整体物流时间能控制在3到4天”,廖梦梦向南都记者表示,“缩短运输时间后,农户也可以不那么着急地采摘,让农产品自然成熟达到最佳口感。”

  产地仓是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的“头号项目”,截至2020年底,已在云南、广西、四川、山东、陕西建成投产5个仓。其中,位于云南远泽昆明空港产业园的产地仓是最早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有6个1500平方米的冷库,可以存储1200-1500吨水果。李少华表示,阿里计划今年再新建几个数字化产地仓,同时扩大自营模式下的农产品基地直采规模。

  事实上国家也正在从源头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日前,农业农村部表示,未来将逐步扩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2020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中央财政50亿元资金,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2020年是西双版纳的电子商务行业蒸蒸日上的阶段,因为年初很多农产品滞销,政府方面给了很多支持,加上云南尤其是西双版纳本身物产比较丰富,在一系列助农活动的带动之下规模就做起来了”,廖梦梦称。2020年,廖梦梦在阿里平台的销售额突破一千万,她计划2021年销售目标提至5000万。

  扩大种植培养面积的同时,廖梦梦也正式开启了从“订单式种植”到“数字化种植”的试验。

  所谓订单式种植即,通过稳定的订单支撑实现以销定产,是目前廖梦梦与阿里产地仓合作的重点。

  “版纳甜糯小玉米要想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来散户种植的模式,所以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廖梦梦称,目前其公司自种200多亩,与当地农户合作500-600亩。

  据介绍,其自有基地已经迈出了数字化的第一步,通过种植环境(海拔、全年气温、降雨量、土壤)、种植标准(株距、点播、育苗、单双株)、管理标准(农药化肥用量与时间)、采摘标准(玉米花色开小扣检查)等,确保采收的玉米合格率高达98%以上。

  “我们通过科学种植管理,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施肥打药浇水,可以把产量由500-600公斤/亩提升到700-1000公斤。亩产直接增收800-1000元。”廖梦梦称。

  另一边,阿里数农基地工作人员会针对基地种植的产品的质量、输出口感来测试,测试后选定一个标准投放到市场上,通过小半年销售得到市场的反馈后,再指导基地按照市场接受度最高的标准做种植。

  “玉米只需要种植三四个月就可以采收,最适合做订单式种植的测试”,廖梦梦称,“首先我们种植下去的时候就进行了初级的分选,种出来的玉米到加工厂加工的时候损耗也特别少。接着再按照标准分级投入市场销售,小个头的产品能卖稍微便宜一点,但它的口感是不差的,最终让我们消费者以对等的价格买到对应的产品,农户也实现收益最大化。”

  “比如我们2020年遇到的鼠疫问题,40亩马上成熟的小玉米因为鼠疫一夜之间几乎全军覆没,原本可以产收20到30吨,最后只收了5吨,这对农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后期有农业数字化设备能及时监控、甚至能有一些提前防控的措施,我们可能会更有信心”,廖梦梦称。

  另一方面,如何用大数据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则需要种植户、平台及农业科学家的合力。日前在昆明举行的首届数字农业50人论坛上,来自我国动植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业工程等研究领域的30位农业院士专家与阿里巴巴数字团队共同探索未来数字农业的创新思路和方法。同时科学家与阿里的第一个正式合作项目“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频道在手机淘宝上线。

  “目前我们国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大概是68%,跟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植物病理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指出,完善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围绕种植和生产端发展农业高科技,都是“最先一公里”的重要内涵。

  “针对季节性种植的农产品,如何把控好产品的质量,让口感稳定输出也是一个难题”,廖梦梦向南都记者称,“例如夏季高温多雨导致小玉米生长周期变短,果小甜度低,口感就没有冬天好。另外让甜糯小玉米有数据化的甜糯比数值做支撑是我2021年攻克的目标,也希望有农业领域的相关专家可以给予帮助。”